古琴常用调式调弦,古琴调弦方法
古琴常用调式调弦,古琴调弦方法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独特的调式调弦体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介绍古琴的五种常用调式(正调、蕤宾调、慢角调、清商调、慢宫调)及其调弦方法,并从历史渊源、音乐表现、实操技巧等维度
古琴常用调式调弦,古琴调弦方法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独特的调式调弦体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介绍古琴的五种常用调式(正调、蕤宾调、慢角调、清商调、慢宫调)及其调弦方法,并从历史渊源、音乐表现、实操技巧等维度进行深入解析。主要内容包括:正调——古琴基础调式;蕤宾调——变调的艺术;慢角调与清商调;慢宫调的特殊应用;调弦实操指南;调式选择与曲目关系;7. 常见问题解答。
一、正调——古琴基础调式
正调(又称宫调)是古琴最常用的调弦方式,以三弦为宫音(相当于F调),七根弦的空弦音依次为:C-D-F-G-A-c-d。这种调式源于西周礼乐制度,适合演奏《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经典曲目。
从声学角度分析,正调的五度相生律结构(弦间音程关系为5-5-5-2-5-5)能产生和谐共鸣,其泛音列特别适合表现中国音乐"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明代《琴书大全》记载:"正调者,天地之正声也",足见其基础性地位。
二、蕤宾调——变调的艺术
蕤宾调是通过紧五弦(升高半音)得到的调式,空弦音变为C-D-F-G#-A-c-d。这种调式得名于十二律中的"蕤宾"律,最早见于唐代琴谱,特别适合表现惆怅忧郁的情绪,如《潇湘水云》《忆故人》等曲目。
从音乐理论看,蕤宾调实际上形成了西方音乐理论中的属调关系(正调F→蕤宾调C)。但古琴演奏中更注重其带来的指法变化——升高五弦后,原正调"按音"需调整为"泛音"或"走手音",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
三、慢角调与清商调
慢角调通过慢三弦(降低半音)实现,空弦音为C-D-E-G-A-c-d,形成以二弦为宫的G调体系。这种调式常见于《阳关三叠》等离别题材曲目,降低的三弦带来沉郁音色。
清商调则同时紧五弦和慢一弦(一弦降低半音),形成D-E-F-G#-A-c-d的独特排列。据《乐府杂录》记载,这种调式与汉代清商乐有渊源关系,适合《大胡笳》等边塞风格曲目。
四、慢宫调的特殊应用
慢宫调通过慢一、三、六弦各一徽(降全音)获得,空弦音为B-C#-E-F#-A-B-c#。这种大幅变弦的调式南宋后才见记载,能营造空灵神秘的音响效果,《广陵散》的部分段落即用此调。
值得注意的是,慢宫调实际上已将原七弦降低为"倍徵"音(比原调低八度),这种"低音化"处理拓展了古琴的音域表现力,但也增加了演奏难度,需要特殊的"煞音"技巧防止杂音。
五、调弦实操指南
现代古琴调弦推荐使用电子调音器,以正调为例标准音高为:
- 一弦C(65.4Hz)
- 二弦D(73.4Hz)
- 三弦F(87.3Hz)
- 四弦G(98.0Hz)
- 五弦A(110.0Hz)
- 六弦c(130.8Hz)
- 七弦d(146.8Hz)
传统"仙翁法"调弦步骤:先以五弦A音为基准,用泛音调七弦(五弦四徽=七弦五徽);再调四弦(七弦七徽=四弦五徽);总的来看通过三弦四徽=一弦五徽的关系完成调弦。变调时需注意:紧弦应逆时针微调雁足,慢弦则需先松后紧。
六、调式选择与曲目关系
调式 | 变弦方法 | 代表曲目 | 音乐性格 |
---|---|---|---|
正调 | 不变 | 《流水》《酒狂》 | 中正平和 |
蕤宾调 | 紧五弦 | 《潇湘水云》 | 忧郁深邃 |
慢角调 | 慢三弦 | 《阳关三叠》 | 沉郁感伤 |
清商调 | 紧五慢一 | 《大胡笳》 | 苍凉悲壮 |
慢宫调 | 慢一三六 | 《广陵散》 | 神秘激昂 |
当代琴家吴文光教授指出:"调式转换实质是音乐时空的转换"。不同调式通过改变音程关系,构筑出独特的音响空间,这是古琴音乐"一调一世界"的美学基础。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古琴调弦为什么要分这么多调式?
多元调式体系源于中国音乐的"旋宫转调"传统,既满足不同曲目的情感表达需求(如蕤宾调善表忧郁),又拓展了有限弦数的音域组合。宋代《琴律说》指出:"五调各有所宜,非强为之也"。
现代演奏是否必须严格遵循古法调弦?
建议初学者先掌握传统调式,待基本功扎实后可适度创新。著名琴家龚一曾发展"新清商调",在不违背琴乐本质的前提下,通过微调解弦(如升高二弦)获得新音色。
如何判断调弦是否准确?
除电子调音器外,可通过三种传统方法验证:1) 相邻弦五度/四度泛音应完全协和;2) 走手音在不同弦同音位应一致;3) 散按双音(如一弦散音与三弦十徽)应纯净无拍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