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文章正文

《七步诗》三国曹植的诗,七步诗的创作背景

游戏攻略2025年04月05日 19:53:229admin

《七步诗》三国曹植的诗,七步诗的创作背景《七步诗》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典故诗之一。这首诗以“兄弟相煎”为隐喻,深刻反映了权力斗争下亲情与生存的冲突。我们这篇文章将围绕《七步诗》的原文、创作背

《七步诗》三国曹植的诗

《七步诗》三国曹植的诗,七步诗的创作背景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典故诗之一。这首诗以“兄弟相煎”为隐喻,深刻反映了权力斗争下亲情与生存的冲突。我们这篇文章将围绕《七步诗》的原文、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后世影响及常见疑问展开详细解析,我们这篇文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诗文原文与译文历史背景与典故文学艺术特色后世评价与改编真伪争议与版本差异教育意义与现代启示;7. 常见问题解答


一、诗文原文与译文

流传最广的版本(南朝《世说新语》记载):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话译文:
燃烧豆秸煮豆子,豆子在锅中哭泣。
豆秸与豆本是同根生长,为何要如此急切地煎熬彼此?

注:部分古籍记载为六句版本,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萁”“釜”等意象的拓展描写上,但核心思想一致。


二、历史背景与典故

该诗创作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期(约公元220年前后),背景与“七步成诗”的著名典故直接相关:

  • 权力斗争:曹丕继位后,为巩固政权,对曾参与夺嫡的弟弟曹植进行打压,命其七步内作诗,否则处死。
  • 急智求生:曹植以“豆萁煮豆”为喻,暗讽兄弟相残,情感恳切使曹丕惭愧,最终免于一死。
  • 历史佐证: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最早记载此事,但《三国志》未明确提及,存在一定争议。

三、文学艺术特色

1. 隐喻手法:全诗借“煮豆燃萁”比喻骨肉相残,意象鲜明,避免了直接指责的锋芒。
2. 语言凝练:仅四句二十字,通过动作(燃、泣)、反问(何太急)传递强烈情感。
3. 音韵设计:押仄声韵(萁、泣、急),短促压抑的节奏烘托悲愤情绪。
4. 思想深度:超越个人遭遇,揭示权力异化亲情的普遍人性问题。


四、后世评价与改编

1. 文学地位: 被收入《古诗源》《千家诗》等经典选本,清代沈德潜评其“至性语,千古绝调”

2. 文化影响: - 成语“相煎何急”“煮豆燃萁”均源于此诗;
- 鲁迅在《自嘲》中化用“俯首甘为孺子牛”,反讽性延续其批判精神。

3. 现代改编: 多次被改编为戏曲(如京剧《七步吟》)、影视剧(如《军师联盟》)核心情节。


五、真伪争议与版本差异

争议焦点: 1. 是否确为曹植所作?(《三国志》无载,首见于南朝文献)
2. 原貌是否为六句版?(《漫叟诗话》记载更长版本)

学界共识: 即便非曹植亲笔,其反映的历史情境与建安文学风格高度吻合,艺术价值不受质疑。


六、教育意义与现代启示

1. 传统文化课:中小学教材常选此诗,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伦理与权欲的平衡。
2. 管理哲学:现代企业常引用警示团队内耗的危害。
3. 社交智慧:展现危机中以柔克刚的语言艺术。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七步诗》是否真实发生在七步之内?
无确切史料证明,但符合曹植“才高八斗”的急智形象,更多是文学化的叙事手法。

为何曹丕最终放过曹植?
一因诗作触动亲情,二因顾及舆论压力(杀弟暴君恶名),三或为史家对“明君”的美化。

其他朝代有无类似题材诗作?
唐代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主题相近,但传播度不及《七步诗》。

标签: 七步诗曹植三国诗词古诗鉴赏

游戏圈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京ICP备2024049502号-8